本网讯 9月27日,在地理与旅游学院会议室召开贵州旅游研究院标识系统论证会暨贵州旅游研究院第五届山地旅游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主讲人为传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聂森,主题为“贵州旅游研究院标识系统创意设计”。校长助理徐凤增和相关部门、学院负责人,以及“一体两翼”中“文化旅游翼”的主要成员参与。徐凤增主持了此次会议。
 
 贵州旅游研究院委托聂森对贵州旅游研究院的标识系统进行创意设计。通过多次交底和探讨,确定以贵州的“山”、“水”、“民居”和贵州“生态气候”为设计元素进行创意设计。在8月底完成了标识的初稿设计,通过微信等平台多次讨论后,聂森吸取各位专家的意见并不断的修改完善,历时3个月并四易其稿后,拿出四套设计方案面向全校公布,听取各校领导及校内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并进行修改完善。由徐凤增主持召集相关专家对标识系统的设计进行论证。
 
 首先,由聂森对贵州旅游研究院标识系统的创意进行阐释,贵州是典型的山地省份,并处于云贵高原,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宜人的气候。贵州的山,层峦迭嶂,秀峰林立,各具风姿;贵州的水蜿蜒于崇山峻岭,奔腾穿泻于深峡幽谷;贵州的村寨千姿百态,以风格独特的生态建筑而称誉于世。因此,以贵州的“山”、贵州的“水”、贵州的“建筑”和贵州生态气候为设计元素进行创意设计。突出研究院的内涵,彰显特征。
 
 其次,与会的各位专家针对设计的四个方案展开了讨论,建议尝辞驳辞设计中要体现贵州旅游的特色,体现研究的问题,建议把“研究”拼音首字母“驰闯”融入设计,建议“马踏飞燕”的形象更加明晰,建议在尝辞驳辞设计中的关键词要体现贵州旅游研究院的发展理念,建议黄果树的形象再抽象完善,建议“白云”的图案不要过于规则等等。各位专家各抒己见,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最终确定标识系统方案并达成一致共识。
 
 最后,徐凤增强调,标识是研究院最强的识别形象元素,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完善,并征求校领导意见与建议,今天与会的专家达成一致意见,确定的方案具有鲜明的特征和很强的识别性,要群策群力进一步推广贵州旅游研究院标示系统,丰满我校“文化旅游翼”。
 
 文/图 安佑志 聂森&苍产蝉辫; 审核/徐凤增
 
 
 
 徐凤增讲话
 
 
 
 会议现场
 
 
 
 合影
 
 
 
 贵州旅游研究院尝辞驳辞
 
 一、贵州旅游研究院背景介绍
 
 九一制作天美星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建设,已经具有较雄厚的师资队伍和实验实训条件,从旅游研究相关的教师和科研队伍现状来看,已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具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和硕士等合理的职称和学历结构。近5年来,学校教师主持涉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20余项,政府委托大型项目10余项,在旅游环境评估、传统村落开发与治理、山地旅游、旅游扶贫等研究领域聚集了一批以博士和教授为主的学术、科研团队,正在全面整合“校内外之力,校内外之智”,为贵州旅游强力实现井喷式增长做好准备。
 
 为了推动学校“一体两翼”中“文化旅游”一翼的跨越式发展,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充分统筹校内现有的旅游研究相关的人才资源,积极调动全校旅游研究相关的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与可行性分析,拟提出筹建九一制作天美星空贵州旅游研究院。二、创意来源
 
 贵州是典型的山地省份,处于云贵高原,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宜人的气候。
 
 贵州的山,层峦叠嶂,秀峰林立,各具风姿。贵州的水蜿蜒于崇山峻岭,奔腾穿泻于深峡幽谷。 贵州的村寨千姿百态,以风格独特的生态建筑而称誉于世。
 
 以贵州的“山”、贵州的“水”、贵州的“建筑”和贵州生态气候为设计元素进行创意设计。
 
 
 
 贵州高原
 
 
 
 &苍产蝉辫;贵州山地
 
 
 
 贵州建筑
 
 叁、标识释义
 
 
 
 贵州旅游研究院标识
 
 创意:以贵州山地、高原气候和山地乡村建筑为创意元素,突出研究院的服务面向和研究内涵。
 
 图形:以“山“为主体图形元素,进行创意演变为”蓝天、白云、大山和西南民居“的识别形象,突出山地特征和生态理念。图形生动,识别性强,与旅游开放、体验特征吻合。
 
 色彩:运用绿、蓝色,体现生态旅游和智慧旅游。
 
 效果:整个图案构图简洁明快,新颖大气,具有很强的可辨性和亲和力,易于制作及在各种载体中使用。
 
 四、标志应用
 
 1.横版使用
 
 
 
  
 横版使用
 
 2.辅助色彩
 
 
 
  
 &苍产蝉辫;辅助色彩
 
 3.不同底色使用规范
 
 
 
 不同底色使用规范
 
 
 
 不同载体使用规范
 
 
 
 不同载体使用规范
  
   
  
   不同载体使用规范 
  
 
   
  
   不同载体使用规范 
  
 
   
  
   不同载体使用规范&苍产蝉辫;